从诞生首批市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到引进两家顶级工业自动化公司,今年以来,宁波瞄准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数字宁波,为“产业争先”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布局早,方能占先机;有规划,方能走得稳。
从数量和体量上看,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或许是我市产业结构中最小的一部分,但从潜力和前景来看,培育未来产业就是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大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为高质量发展和“名城名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宁波新经济将走向哪里?重点有哪些?如何做大做强?笔者就此独家专访了市经信委主任陈炳荣。
抢占先机布局未来产业
陈炳荣说,在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交汇之际,新经济脱颖而出,涵盖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其主要特征是集成、融合、跨界,共享、分享、智能。今天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新产业不局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局限于高技术产业,而是未来产业。
在陈炳荣看来,从不同的层面看,未来产业拥有不同的特征:
从技术层面看,一类是线性发展的,从技术→产品→市场,持续性技术创新所形成的未来产业,不断技术更新迭代,从1.0到2.0再到3.0;另一类是发散多向突破,技术、产品和市场之间,任意一点颠覆性创新所形成的未来产业,代表时代前沿的新技术。大家尤其要注重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也包括市场模式创新),一旦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必定能够带动其他技术突破创新,形成庞大的未来产业体系。
从与现有产业的关系看,未来产业既有通过传统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模式”等方式实现发展,如家电智能化、汽车网联化、制造数据化等;也有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一个全新产业的发展,如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等。其突破发展往往通过开发或依赖于特定的集成应用场景,如网联汽车道路、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工厂等。这里的应用场景是以制造业为核心、服务业为协同的框架。因此,宁波正在大力打造的智能终端产业也符合未来产业的特点。
“新经济的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宁波仍处于探索谋划阶段,需要各方合力,持续营造良好生态环境。”陈炳荣说。
“一号工程”应一马当先
在专访中,陈炳荣告诉笔者,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浙江省也提出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宁波则在去年发布了全国首个智能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无论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还是智能经济,其本质是一致的:三者都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出现的新经济形态,都是以数据作为共同的核心生产要素、以高速网络作为共同的基本载体、以智能化作为共同发展目标的经济形态”。陈炳荣透露,市经信委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联合国家高端智库制定《数字宁波建设规划》。目前的规划主要有三个考虑:首先是定位,将数字宁波对接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形成统筹发展新经济、营造新生态的纲领性文件;其次是对焦,将智能终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共性要素作为产业突破发展的聚焦点,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应用的聚焦点;第三是抓手,将建设智能经济合作园、宁波软件园、北斗数据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工业物联网产业园、智能经济产业园、5G网络应用场景等平台和组织全球智能经济峰会、智博会、机器人峰会等作为重要抓手。
自主可控方能行稳致远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复杂,缺少自主可控技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企业安全无从谈起。”陈炳荣说,“中国制造2025”始终将“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作为指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准。
作为全国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宁波近年来一方面继续强化在工业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国产芯片、工业物联网、工业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发展自主可控技术、强化产业安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陈炳荣用“三个一”来概括当前的重点工作。
一是一个体系。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按照自主可控的理念,以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系统和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概括为“八大金刚”,主要包括“两材”:石墨烯、稀土磁性新材料;“两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集成电路芯片关键部件;“两系统”:工控安全系统、工业操作系统。“两基地”:万亿级的世界先进绿色石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二是一个群体,即制造业单项冠军群体。制造业单项冠军代表着全球细分行业最高发展水平。目前我市有1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62家市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绝大部分是凭借自主技术取得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对于这些企业,既要树立标杆,让更多企业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和持续创新理念,也要注重引导,鼓励企业继续加大创新投入,为其提供专利、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还要围绕四基领域,指导和推动企业参与行业间并购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一个机制。自主可控技术既需要依靠企业主体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也需要政府支持应用推广外在动力。这几年,我市通过引入保险机制、推动与国企及政府性工程对接等工作,支持建立了一批新产品(新系统)、新技术开发应用。下一步,要创造性地从整体上设计一套发展自主技术(标准)的机制,开展智能制造分级评估,建立产品应用的推广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重点要围绕面上两个全覆盖、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对制造业企业生产工艺、标准等知识产权予以重点保护,加大首台套的落地支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各行各业树立支持创新、维护安全的发展意识。
“数字工匠”越多越好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作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基础支撑,当前数字工匠等技能人才正面临需求“井喷”,被各行业广泛争抢。
市经信委曾对全市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情况进行初步排摸,结果显示,我市4955家企业用人缺口接近9万人。
如何解“人才之渴”?陈炳荣说,一要明确制造业技能人才工作是党对经济工作和人才工作实施全面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的重点。二要树立人才工作新理念。当前,制造业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领域,产业发展既外溢了大量的新技术,也催生了大量的新需求,这就带动了各类研究教育和创新机构孵化培育出一批适合的、甚至具有引领能力的新技术和新人才。因此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对人才和创新的带动作用,要有足够的底气去协同人才和创新工作。三要正确认识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不同作用。高端人才要为制造业长远发展服务,技能人才要为企业当下改造提升服务。只有提升现有产业发展基本水平,稳住现有发展基本面,才能更好地服务未来发展。
在工作实际中,要突出制造业技能人才工作重点。一是建立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办统筹作用,引进储备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培育提升当下产业升级急需技能人才,做到人才规划编制合一,工作力量投向合力,资金配置比例合适;二是加强人才工作载体设计。编制《全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引培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围绕当前企业重点需求和今后产业发展需要,明确总体目标、细化年度指标、分解任务项目、加强政策统筹、优化工作协同。探索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十大学科(专业)适配工程,筛选出十大产业和领域,推动设立相关学科和专业,建立紧缺人才动态适配机制;百家基地(学校)共育工程,发动建立百家基地(学校),推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积极发挥群团、协会和平台、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开展技能人才大比武、各类工程师大引进活动,提升技能人才质量;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万家企业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