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正文

宁波市政府:“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2-27 08:45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国家工信部

      12月26日上午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宁波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南省通信管理局等4家单位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现将交流发言内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本篇为您带来的是宁波市人民政府的交流发言内容。
  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之探索与实践
  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仲朝
  自去年6月成功获批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以来,宁波以“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成极致”的要求,汇聚全市之力,积极先行先试,锐意探索创新,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成果,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进程,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厚植,“宁波制造”呈现出提质增效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实现利税同比增长23.8%,其中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3.1%;“3511”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0%,汽车电子等细分产业增速超过30%。
  一、科学谋划,顶层设计
  主动把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列为事关新时期宁波创新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和近40个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推进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共性困难。同时邀请并委托中国工程院、浙大等国内顶级院士、专家来甬把脉问诊和咨询指导,科学编制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攻方向。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宁波要与杭州唱好“双城记”的指示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立足并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定了以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3511”现代产业体系,聚焦突破石墨烯等八大细分行业领域,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战略取向。三是完善政策体系。精心编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实施意见、若干意见等三大统领性文件,并细化出台了15个产业类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制订了系列专项政策,构建了覆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推进链等较为完善的“3+15+X”政策体系。围绕支持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市本级财政共计集中统筹安排了150亿元专项资金。
  二、智能升级,夯实基础
  坚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宁波制造”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发展工程,创新制造模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工程。“点”上:全面启动规上企业三年智能化大改造工程,今年已累计实施“机器换人”等技改专项近3000个,推广应用机器人1000余台。“线”上:先后在汽车零部件、轴承等传统优势行业领域开展27个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试点,示范带动行业智能化水平整体提升,已成功研制汽车底盘件内高压成形等12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普及推广企业百余家;试点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95%,用工人数平均减少40%,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10%。“面”上: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加速向工业4.0迈进,涌现出了宁波中银电池“黑灯车间”等先进样板,另有9个智能制造项目列入国家级试点示范。二是扎实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纺织服装云、家电创新云等重点行业云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提供个性化定制、上下游协同制造等服务的专业云平台。其中,中小企业“一云通”平台,已为40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云制造及数字化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今年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三是积极推进实施“四基”工程。充分发挥钕铁硼磁性材料、铜合金材料、模具、轴承等全国领先优势,以强化基础能力为核心,突出“链式”发展为方向,择优筛选出“四基”产品169个、企业和平台69个,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并积极鼓励企业依托基础零部件技术优势,着力延伸产业链。目前,宁波已有中车超级电容器等10个项目入选国家强基工程,位居全国前列,并涌现出了宁波旭升从普通压铸模具生产商到特斯拉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成功转变的优秀企业。
  三、创新驱动,转换动能
  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加快新旧动力转换,夯实“宁波制造”智能发展的战略支撑。一是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八大重点细分行业,主动引入市场化机制,广泛汇聚国内优秀资源,主动谋划建设石墨烯、磁性材料、智能制造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目前,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获批浙江省首批省级创新中心,正全力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引进成立了浙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芯国际微电子创新产业园、国家智能制造装备质检中心、工信部软促中心、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等创新载体。二是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市本级每年统筹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精心组织实施石墨烯、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科技专项。现已建成全球首条年产500吨石墨烯生产线、首辆储能式超级电容无轨电车,产出了全国第一炉超高纯钛。目前,宁波正在组织推进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3315计划”、“泛3315计划”和海外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并坚持以大平台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全力推进“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等创新发展大平台建设。目前,宁波已集聚了91名“国千”、274名“省千”人才,涌现出了江丰电子、激智科技等一批“国千”人才创办的高科技上市企业。致力于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推动高校课程设置与产业协同,先后建立了智能制造、纺织服装等11所特色学院以及海天学院等14个校企联盟。
  四、强企兴品,提质增效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提升质量品牌。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和产品培育数据库,积极开展“三品工程”,推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目前,全市优势产业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覆盖率已达95%以上,顺利通过“全国小家电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二是着力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建立重点企业培育服务工作机制,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工程。目前宁波市已有15家企业(产品)入围工信部单项冠军示范(培育)名单。三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化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实施绿色制造、“五水共治”工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及“低小散”整治力度。全年新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0家,整治和淘汰“低小散”企业(作坊)1581家;镇海炼化、宁波万华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和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绿色园区。四是全面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坚持“亩产论英雄”,全面推进企业单位资源综合评价和结果运用。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亩均税收28.7万元/亩,同比增长18.9%;亩均工业增加值100.3万元/亩,同比增长16.4%。
  五、深化改革,优化生态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构筑保障新体系。一是加强金融保障。积极开展金融支持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专项行动,推动产融深度对接,重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完善银政担风险分担机制,扩大制造业信贷规模。率先开展新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应用保险试点,首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险种等保险产品。二是创新用地供给方式。明确全市每年新增用地指标35%用于工业。建立差异化供地制度,对“3511”产业相关产业实行最低价供地。积极推进弹性出让、分割出让等新型土地出让方式,减轻企业用地成本。三是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开展“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和精准服务企业行动,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大力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在国内率先出台“降本减负35条”,今年共计已为企业降本减负350多亿元。
  六、创新机制,统筹推进
  着眼于确保各项试点示范工作任务落地见效,积极探索构建标准化推进机制。一是合同化明责。科学编制年度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并由市政府与各区县(市)政府和市级主要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明确任务分工和目标要求。二是挂图式作战。绘制《工作推进作战图》,对重点任务进行解构,分别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对完成进度进行定量评估。开发建立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专网和在线通报制度,在线实时跟踪、实时评价和实时展示。三是标杆化推进。按照企业、区域、政策保障等不同层次,积极培育试点示范发展样板,并充分发挥其标杆引领作用,加强典型宣传,组织召开专题推介会,复制和推广成功经验。四是标准化评价。制定出台《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实行分类细化量化考评。每月对主要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公告,并以图板形式在市级重大会议进行展示。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更加创新进取的责任担当,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努力为全国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宁波智慧和力量。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